(七)合適基層的敬拜

基層宣教專刊之七
作者
郭鳴琴編輯。MS修訂。

今日不少教會已開始關注基層人的需要,但在服事基層人的時候,卻往往不知如何下手。以下所列,是適合基層群體的敬拜特色,供對基層有負擔的教會、同工參考與思考:


一、充滿動感的敬拜


基層文化可概括地說是一個重「行動」的文化。基層人有他們獨特的表達方式,例如藉由身體語言來表達特定關懷,比如拍拍肩頭、摸摸頭,及其他身體的接觸等。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表達方式,已代替千言萬語,又往往比言語更勝一籌。基層人拜偶像時那種三跪九叩、俯伏於地的敬拜動作和敬虔態度,實在叫我們這些敬拜真神的人感到汗顏,但這就是基層人的表達方式。有人曾問一位基層人對教會最深的印象是甚麼,他立即衝口而出:「是『坐』,因為所有聚會都要安靜地坐在那裏。」這是他最深刻,也是最難適應的感受。「坐」要靜,是著重「心」的敬拜,卻不能配合他們「做」的文化,也不能幫助他們適切表達出敬拜神的渴望,進而會使他們產生一種來到神面前,卻甚麼也沒做的失落感。所以,一個活潑而富動感的敬拜,才是切合基層文化的敬拜方式。

 

二、人人可參與的敬拜


基層人的敬拜應該是人人皆可參與的,無論是公公、婆婆、稚童、目不識丁之人,都可以參與。地點往往也不太重要,因為他們在家庭、在廟宇、在路邊均可以敬拜。基督教雖然也有同樣的信念:所有信主的人,無論音樂修養高或低,唱歌會否走調,都無損其參與敬拜的機會。然而傳統教會著重「美」的表達,詩歌難度較高,對技巧有一定要求,因此詩班代替了會眾的敬拜,會眾的參與感也隨之而削弱。另一方面,歌詞段落多而冗長,字彙較艱深,會眾拿著歌本,又要找尋詩歌,又要追歌詞,結果基層人往往只會感到手足無措,尷尬、挫敗,又會因為做不好而心中覺得有虧欠。凡此教會種種,都令他們難以適應,對老人家影響更甚,因為這樣而離開教會者甚多。

 

三、自由釋放的敬拜


在現實生活中,基層人背負著較多從成長或社會而來的歷史傷痕,內在的困苦、重擔、自卑,形成很多負面的抑壓,因此基曾信徒很需要從敬拜中得見光明,而那些帶有能力、盼望、榮耀、權柄的詩歌,能夠幫助他們在敬拜中獲得釋放。經驗告訴我們,因著聖靈的幫助,敬拜能使人得著自由釋放,隨之帶來心靈的醫治。
敬拜本身有不變的超自然境界,不論是那一個文化,敬拜者都要存著敬虔的心。敬拜有超自然因素的介入,把敬拜者帶到一個比自己更偉大的位格面前,瞻仰和敬奉祂,這是不能忽視的。有些教會為了使他們的敬拜比較通俗化、基層化,就扼殺了這點。其實敬拜本身是很奧妙的,是來到上帝那裏,俯伏在一位比自己更偉大的神面前,所以,音樂必須保持那份敬畏、敬拜的心,不可使聚會變得太過世俗化,失去了那個超自然境界。
當教會採納比較通俗化的詩歌時,要注意通俗化不等於隨便。有些人以為,若採用通俗化詩歌,敬拜程序就可不必緊密,只要隨便安排,按著聖靈感動唱詩便可以了。事實上,使用通俗化的詩歌也必須經過慎密的考慮、禱告、分析和安排。

 

◎本文摘錄整理自 

1.《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》;「基層人的敬拜」,作者:呂寶明、何寶生;頁254-264;1992年9月。 

2.《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》;「基層人的音樂與通俗文化」,作者:陳天賜;頁265-271;1992年9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