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)有必要專為基層設立一個教會嗎?

基層宣教專刊之五
作者
郭鳴琴編輯。MS修訂。

很多人或許會問,若教會內的基層人士與中上階層人士相處得很好,我們還需要特別為基層人建立小組及團契嗎?答案是:是的!教會若要基層的信主人數增加,就必須要有這樣的措施。


當一個教會的主流文化是中上層人士的文化時,基層人士當然依舊能在教會中生存,但不可否認的,他們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適應中上層人士的文化。這層額外的文化負擔,很容易會形成他們對朋友、親人傳福音,領同儕歸主的障礙。


宣教學上有一個重要原則叫做「同質團體原則」(Homogenous Unit Principle)。簡單的說就是,如果「信主」只是個宗教問題,不涉及文化、階級、言語障礙等等的適應問題,也不必背叛自己的群體,那我們就毋需特別為基層人士建立適合他們的教會了。然而,叫人信主的過程,不只是叫他們在宗教上做出一個選擇而已,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在文化上、階級上、和言語上認同他們,與他們形成一個同質團體。


因此儘管教會內的基層與中上層人士相處融洽,我們仍應該特別為基層人士,成立屬於他們自己的教會或團契團體。


教會如何基層化?


原本並非基層化的教會,很難一下子就基層化。根據香港教會的發展模式,我們建議有心基層化的教會可以採取以下步驟,循序漸進的使教會基層化:


第一步:建立基層團契生活


基層人信主後,教會可以為他們安排基層小組,這樣他們將有機會能與同一群體的人心連心(細胞小組)、面對面(團契),使團契生活更容易被建立起來。但在肩並肩的聚會場合中(比如崇拜、研討會、奮興會等等),資源與人力還不足的教會,就不必立刻特意為基層開設專屬的聚會,因為在這類聚會中,沒有與相同群體的人一起聚會的必要性。


這樣做的好處是,教會一方面可以按照信徒不同的文化背景,為他們預備適合他們的「屬靈的家」;另一方面,教會也可以避免某些群體感覺被孤立,甚至教會產生分裂的危險。


第二步:開設基層崇拜


若一個基層團契已成長,或有多個不同年齡層的基層團契出現,教會就該考慮是否要為基層開設另一堂崇拜的可能性。在這個特別為基層開設的崇拜中,聚會的進行與做法,就可以按照基層的文化與需要而量身打造。當然,同一個教會中若有為不同文化群體而開設的不同崇拜,這個教會也可以每季舉辦幾次聯合崇拜,讓這些群體彼此認同他們同屬一個「教會」。


第三步;建立基層分堂


隨著基層崇拜的增長,我們可以考慮為基層設立一個以基層為主體的教會。這個教會的自我形象,當然是以基層為依歸的,要讓基層人士覺得「這就是為我們這類人所預備的教會」。在這個教會裏,基層人士當然要佔大多數,教會領袖最好也以基層人士為主。不單如此,他們也應該致力於產生「下一代領袖」。


他們的敬拜、詩歌、禮儀、組織、教導方式、肢體生活,當然都要按著基層的文化運作。這個教會照顧基層人的需要,對他們的經歷與遭遇,能有切身之痛的認同,甚至為基層人士發聲。


基層教會終將逐漸成熟,並被眾教會接納為一分子,在平等的地位上,並與其他階層文化的教會一同為神的國作出貢獻,齊來表彰基督新婦的豐富與美麗。

 

◎本文摘錄整理自《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》;「何謂適切基層的教會」,講員:劉達芳;頁83-91;1992年9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