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三)基層歸主的歷程與福音策略

基層宣教專刊之三
作者
郭鳴琴編輯。MS修訂。

第三世界大部份基層人士的歸主歷程,大概不出三方面的轉變:態度上的轉變、經驗上的進步與認知上的突破。


基層人士歸主過程中,態度轉變的模式:


基層人士在一開始,往往反對基督教,視基督徒為文化異己。但當他們與基督徒交往時,卻又常常發現他們平易近人、熱心又愛助人,漸漸便肯參與基督教活動。直到他們對教會已經有好感時,他們對基督教的態度才會慢慢改變。


基層人士歸主過程中,經歷進步的模式:


基層人士初時,通常只經歷到耶穌勝過邪靈的能力。但慢慢的他會向神祈禱,逐漸發覺神是真實關愛自己的;之後才會漸次有耶穌把他從罪中釋放出來的經歷。


基層人士歸主過程中,認知突破的模式:


基層人士對信仰的認知,往往從毫無認識開始,進而聽過耶穌的名字。之後慢慢才會知道福音的重心、明白福音對他們個人的意義,直到最後,才漸次明白基督教的基本教義。


對於基層人士而言,在信仰中的心路歷程,往往是態度和經驗上的轉變,遠比認知上的改變更為優先。基層往往不是藉由理論和理念去學習一件新的事物,而是透過示範和經驗來學習。因此,只要他們對教會的態度有所轉變,又能經歷耶穌的真實,他們就肯去認識基督教在講些什麼、說些什麼。


基層慕道友往往在認知層面上較為缺乏,比如,他們可能不那麼明白救贖的意義,甚至對「罪」不曾有很強烈的感受。但是在態度上,並不代表他們不會願意轉向基督。一般來說,基層人士是在信主以後,才漸次開始認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,這個過程與知識分子是完全相反的。


因此向基層傳福音,若從認知的層面入手,往往會遇到困難。很多時候,他們尚未決志,就因為聽了一堆難懂的道理,而決定放棄。但傳福音給基層,若是從關係及經驗入手,往往會較為順利。換句話說,對基層傳福音,應該先「動之以情」,之後才「說之以理」。很多時候,基層人士若肯讓你為他按手祝福,他可能立即就會有態度及經歷上的改變,那人便離天國不遠了。


或許有人懷疑這樣的信主模式合乎聖經嗎?一個人經歷耶穌將他身上的邪靈趕走,卻不太明白救贖的意義,可算是基督徒嗎?一個文盲老太婆不拜觀音,轉而求告耶穌幫助她度過餘下的歲月,這人是真正歸主了嗎?其實,我們很難指出基層人士何時真正歸主,或許我們該把這個問題留給我們的主來判斷。但時常發生在基層人士裡面的事情是,很多人經過第一次回轉後,很可能仍有多次的「回轉」。有時,他們決定改變信仰的對象之後,慢慢的才能從過去的信仰中出脫離來,然後漸次察覺基督信仰的道德含意,逐漸開始學習承認自己的罪。


不同的基層福音工作策略


悔改歸主是個社會性的決定,因此受著社會環境影響。不同的福音工作群體有不同的動力及步驟,因而產生了三種不同的基層福音工作策略。

 

(一)普世基督教協進會(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)的策略


這派學者認為基督教要植根於基層,就必須與基層人士一同面對不公義,至終幫助他們見到信仰的適切性及真實性。他們指出基層人士是被罪所苦害的人,而神站在被剝奪者這邊,斥責那些欺壓者。他們認為,如果福音單單指出基層人士的罪,而不指出在位掌權及欺壓他們之人的罪,基層人士會拒絕接受這不完全的福音。


普世基督教協進會的策略優點在於,正面積極的回應了普遍存在基層人士心中的一個強烈感受與經驗,那就是「世界是不公平的」。老闆欠薪、廠方遷廠又不發遣散費等,是基層時常經歷到,卻又莫可奈何的不公義,這些社會性的不公義現象,在基層人的生活中俯拾即是,也使他們時常感到無助與軟弱。這時候有人、有神願意站在他們那邊,對他們而言,確實是個「好消息」。


但這策略也有缺點,若以效果來衡量,這種策略往往不如預期。比如,「基督教工業委員會」採取這個策略,但這個委員會成立了二十多年,得救的人數卻不過一百。箇中原因可能是,他們在爭取公義方面耗用了過多的時間與精力,以致於未能顧及向基層傳福音這件事情。其次,藉由指出基層人被罪所苦害,再指出基層人士也有罪,進而鼓勵他們面對罪的策略,未必奏效。因為「被罪所害」與「人是犯罪者」是兩個沒有邏輯必然關係的的信息,基層當然認同自己被別人的罪行惡狀所害,卻未必會認同自己也是個罪人。最後,透過這策略而悔改的人,往往傾向於認同與自己社會處境相同的人,與教會的其他人,或甚至基督的關係,往往相對的較弱,也較少有人願意委身跟隨主的。

 

(二)福音派人士的策略


福音派教會向基層人宣講福音的策略,乃是以基層人士的「需要」為導向來傳福音的。比如利用康樂、成人在職教育等等,深入基層之中。不管是透過多元媒介、查經,還是講道,都強調福音就是基層人士最終需要的答案,能叫他們得著有意義的生活和真愛,不再自卑。一旦基層人士表示願意知道更多候,教會就會介紹他們加入信仰研討班。


這策略的好處在於具有彈性。傳道者可以按對象的需要來傳福音,友誼佈道也是一個容易被基層人接納的方式,既不得罪人,又無孔不入。而愛、赦罪、新生命等主題,也都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價值,傳講這些主題,也能為初信者在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

然而,這策略也有缺點。一方面,這策略往往很難幫助一些只知吃喝玩樂的人信主。有時來參加的人甚至可能覺得康樂活動不夠刺激好玩,也不想參加興趣班,而且也不覺得自己的心靈有什麼額外的需要。另一方面,建立友誼往往需要投注大量時間、心力與成本,這些也是這個策略需要面對的問題。

 

(三) 權能派人士的策略


權能派意指福音派中著重權能佈道的人,其基本信仰與福音派相同,但在實踐中,則側重於不同的重點。他們更著重聖靈及權能的教會,積極傳福音給貧窮人。他們的策略是針對基層人的自卑感、無助感及對邪靈的懼怕而設計的,他們在公園開露天佈道會;服事流連街上的露宿者、妓女、黑社會人物,或碰巧路過的行人。在聚會中,他們藉著權能佈道,用醫治、趕鬼及神蹟奇事,證明所傳的福音。


這策略與基層人的世界觀及需要恰巧吻合,很能回應他們所關切的問題,例如疾病、邪靈。在三種基層福音策略中,權能派人士所採用的策略,最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叫許多人信主。對一些原本無心追求信仰的人,可能會刺激他們去想想耶穌是否為真神。另一方面,從學習的角度來看,這種事奉易學易做,基層人不需要很多知識、不需上很多主日學,就可以在教會中講見證、擔任為人按手禱告等服事。這對勝過自卑感很有幫助,對勝過無助感也很有果效。


但這種策略也有些弱點。首先,基層信徒可能覺得主耶穌只是另一個「神靈」,或是眾神中最大的一位;而當他們的禱告不蒙垂聽或遭遇難處時,他們的信心危機很快就會出現。其次,這樣的信徒往往並未準備好接受信仰的「要求」,包括品德上的改變或教會生活的投入等等,他們可能只想接受福氣,卻不願意付上代價,走十字架的道路。再者,自以為靠聖靈運行的基層信徒,可能變得過於主觀及驕傲,若還缺乏真理上的教導,恐怕容易引起肢體間的難處。最後,這種模式往往著重經歷勝於信仰的理性基礎,而且相當個人化,信徒恐怕在面對社會經濟、政治等難題時,感到信仰無力幫助他們。

 

以上三種策略各自側重不同的方面:普世基督教協進會側重「態度上的改變」;福音派看重「認知上的進展」及「態度上的改變」;權能派則著重「經驗上的改變」。當然,三種策略都在努力的顧及其他方面,以求平衡,但他們著重的重點,差異頗大。


什麼策略比較好?


從實質上來說,態度、經驗與認知這三個級別都是必須的,不分輕重。一個經歷過耶穌的人,需要知道關於基督教信仰的內涵;一個因喜歡基督徒而經常流連於教會的人,還要認識真理及經歷救恩;一個相信基督教信念的人,也需要經歷神的真實。


但從過程及果效的角度來說,對中上階層的人,可能先從「認知方面」著手較好,而對基層人士而言,態度和經驗上的經歷與改變,往往比認知更為重要。然而這不是說,某一個策略較另一個策略好,因為三個策略都有利有弊。願賞賜智慧的主,使我們成為明智的傳道者,使我們能在適當的時機中,將三種策略運用自如:對經歷失戀或親人過世的人而言,友誼佈道可能是最適切的;不肯考慮信仰的人,若能看見神蹟奇事,則會驚覺宇宙間真有一位真神;對那些被欺壓的人,最適合他們的不是康樂活動,而是「耶穌喜愛公義,恨惡罪惡」的信息了。

 

如何幫助基層人歸主


要叫基層人歸主,首先要與之建立友誼。無論是藉著為他們爭取權益,亦或是藉著服事他們的需求,基督徒都應取得他們的信任,進而改變他們對基督徒的陳見,並在信徒與非信徒的接觸中,以言語和行為活出基督的見證。


權能佈道是一個重要的渠道,包括肉體與心靈的醫治、趕鬼、化解咒詛或法術、破除惡習的綑綁等等,往往都是很有幫助的。但權能佈道需要伴隨清楚的教導,以免基督教被基層人士僅僅當做另一種靈驗的法術。


既然基層強調忠誠及義氣,我們該將罪解作「人神之間關係的破劣」(比如,神依然對人講義氣(守約施慈愛),但人為了自己自私的緣故,常常對神不講義氣(不守約),人神之間結義的關係於是破裂了,這就是罪)。而不該將罪解作觸犯一些規範、條例。因對於基層人士而言,這些規範他們往往不能認同。假若必須把罪解作觸犯神的律,也該選一些基層人容易理解、甚至時常經歷的項目:諸如嫁禍害人、不負責任、藐視別人、說讒言、不解怨等。


與基層人士建立友誼常見的障礙


與華人基層人士建立友誼,時常容易遇見的障礙如下:


(一)基層常因自卑的緣故,很怕與一些不同圈子的人來往。與他們接觸時,不要過份強調自己的背景,以免受到不必要的排擠。


(二)切忌使用深奧的言語及英文交談,因華人的基層人士一般教育水準不高,害怕聽到一些高深難懂的理論或詞彙。在交談過程中,不要太理論化,反而需要時常使用與現實生活相關的話題,並使用一般人常用的語彙。


(三)不要以我們的思想或型態與他們接觸。總要盡量避免強迫他們接受我們的思想,反而要以軟性的方式建立友誼,例如以「博情感」的方法,去建立友誼。


(四)談論信仰時應避免引起爭論,不要滔滔不絕,而忽略了讓對方表達他們的觀點與看法。一起討論彼此對真理的看法,比辯駁真理要好得多。

 

當然,我們不能單單停留在結交友誼的地步,建立友誼之後,需要趁機將福音傳出去。在傳福音的過程中,切忌使用太多屬靈字句或神學述語。取而代之的則是要實際地讓對方知道,主耶穌可以如何影響他整個人,使他生活有意義,並讓他覺得基督徒的生活值得羨慕,基督教的信仰是實際的。

 

 

◎本文摘錄整理自

1.《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》;「基層人如何悔改歸主」,講員:劉達芳、梁保裕;頁94-115;1992年9月。

2.《基層福音事工初探》;「基層人士的歸主過程」,講員:劉達芳、梁保裕;頁65-77;1991年2月。

3.《工業佈道叢書──異象、策略、投身》;「暑期工的福音工作」,作者:曾潔雯;頁35-36;1981年11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