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誰是基層?

基層宣教專刊之一
作者
郭鳴琴編輯。MS修訂。

關切「基層」福音事工的第一步,就是釐清「基層」的涵意。教會最初以「基層」代表偏遠地區的未得之民,特別是指人口外流、還沒有教會的鄉村地區。但近幾年,「基層」這個詞在台灣已廣泛的泛指社會中的基礎階級,不論是勞工、農民、漁民、店員、老兵、窮人及各種社會邊緣人。若以社會地位、教育程度、經濟財富及政治權力等社會階級化的劃分方式而言,所謂「基層」就是指那些職業較被社會看為低微、收入受到經濟剝削、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程度壓制、教育程度又相對較低的群體。


然而,隨著社會遽變產生的多元化現象,「基層」的界定也隨之複雜化。社會學作為衡量社會階層的三大指標:經濟、教育程度以及社會地位,三者之間的相關性,已不如以往。例如現今社會中可能存在經濟水平及地位高,但教育程度較低的人,如暴發戶;也可能出現經濟及教育水準較低,但社會地位高的人,如勞工界領袖。因此,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劉達芳博士認為,要界定「基層群體」,除了以經濟、教育及社會地位作為參考項目外,「文化」也是一個重要的因子,去往往是最易被忽略的指標。

 

「基層文化」


按人類學者奧斯加‧路易士(Oscar Lewis)的研究,在波多黎各、墨西哥、及美國的貧窮人中間,存有共同的特徵。路易士將這七十多項特徵稱為貧窮文化(the culture of poverty)。這些特徵包括經濟上的、心理上的、社交性的、政治性的。在不同的背景及種族中,這些特徵也許有不同的組合,但其核心的世界觀、價值觀卻大體上相同。貧窮文化是貧窮人為了適應貧窮而產生的生活習慣與體系,它不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特徵,而是慢慢被發展出來的一套適應環境的完整生活哲學,因此應該被稱為文化。基層文化就是各類基層人士所具有的共同文化特徵。

 

「基層群體」就是「未得群體」

 

在全球華人社會中,例如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印尼、菲律濱,甚至北美地區,基層人口都佔當地總人口的大多數。就台灣而言,雖然沒有精準的統計資料,但根據社會學者的估計,台灣社會的上層人口約佔3%、中產階級約40%,而基層則佔57%。社會基層由於相對貧窮,因此往往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資源向自己的群體傳福音,於是很容易就會成為「未得之民」。而毋庸置疑的,「基層群體」是上述華人社會長期以來所公認的「未得群體」。

 

尋找「基層群體」


不同的「基層群體」擁有不完全相同的特性。我門需要準確辨認出這些「未得群體」,才能進一步探索可行而有效的福音策略。因此,教會若要推動基層福音,首先要找出自己的「基層群體」對象。


一九九○年由華福聯絡中心所舉行的世界華人基層福音事工研討會中,新加坡神學院「基福」中心的訓練主任廖啟發傳道與香港的黃巨標牧師,分別就新加坡與香港為例,找出了當地常常可以找到基層群體的環境。雖然每個國家、地區的實況不同,但他們的工作成果,依然對正在尋找基層群體的教會而言,有參考與研究的價值。以下彙整廖傳道與黃牧師所找出的「基層群體」群集之地:


依年齡來看,基層往往是:

1.老年人

2.青年人

3.青少年


依職業來看,基層往往是:

1.製造業中的紡織工人、電子業、食品、化學、木材等。

2.商業中的小商店售貨員、大百貨公司售貨員等。

3.農業中的菜農、魚農、豬/雞農、花農等。

4.服務業:

(1) 交通與運輸業中的巴士司機、巴士技工、貨車司機/跟車員、小巴士/學生巴士、汽車技工等。

(2) 飲食業中的菜市小販、熟食小販、餐館侍應生與廚師等。

(3) 政府組屋裡的清潔工人、園丁等。

(4) 制服團體裡的警察、軍人、保安人員等。

 

依背景來看,基層往往是


1.吸毒者、同性戀、娼妓、舞女/夜總會招待等等,有特殊背景的人。

2.單身家長、盲人、聾啞、痲瘋、愛滋病、精神病、弱智等等,曾遭遇不幸或傷殘的人。

 

依居住地方來看,基層往往是

1.露宿者

2.木屋居民(以港居十年以下的大陸新移民為主)

3.臨時房屋居民(以港居十年以下的大陸新移民為主)

4.籠屋住客

5.住老人院者

6.住鄉村者

 

以基層人群聚集的休憩場所來看,基層往往在

1.公園裡

2.廟街上

 

以上的劃分是非常粗淺的,遺漏、重疊或不夠準確是難免的,但值得我們思考的是:未來教會增長的方向與目標,極可能就是向這群基層群體償還福音的債。


◎本文摘錄編輯整理自

1.《第四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彙報》;「如何推動基層福音事工」,講員:蔡國山;頁406-415;1992年6月。

2.《基層福音事工初探──世界華人基層福音事工研討會彙報》;「基層群體的研究──個案一:新加坡」,講員:廖啟發;頁51-55;1991年2月。

3.《基層福音事工初探──世界華人基層福音事工研討會彙報》;「基層群體的研究──個案二:香港」,講員:黃巨標;頁56-60;1991年2月。

4.《適合勞苦大眾的教會》;「為何要著重文化」,作者:劉達芳;頁23-32;1992年6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