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教士、教會、差會的三角習題

作者
林應安牧師(內地會台灣區總幹事)

對於今日許多基督徒而言,宣教工作好像很簡單:一個就是禱告,另一個就是奉獻。但事實上宣教不只如此。如果教會差派了一個宣教士出去,接下來教會要做的是什麼?宣教士的態度與教會的責任又該如何呢?

 

 

宣教士的異象與態度

 

對於有宣教負擔的人而言,他們常會認為宣教是「我個人所領受的」異象,是神給「我個人的」方向,神給「我個人的」印證,所以「我」一定要去。當然有這些感動都是必要的,但除了這些以外,我們其實還需要其他的旁證與他人對此的看法 ,也要讓教會與差會協助參與

 

如果今天神將宣教的負擔放在我們個人的心裡,我們也決定要走宣教的路,卻發現自己很孤單的時候,我們就當開始深思一個問題:如果今天神給我去宣教的感動,卻被所有的弟兄姊妹攔阻,我還要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嗎?會不會因此而失去了眾人的祝福而使宣教的工作反受虧損呢?

 

當一個人想要成為宣教士時,並不是「出去」就解決了,他往往需要教會的同意差會的接納。個人出去宣教或許比較不受地點、環境與工作內容的制限,可是若沒有教會在後面支援,就算有再多的恩賜,這樣的服事往往不見得是最好的。保羅是安提阿教會差派出來的,但他卻非常看重耶路撒冷的教會;若用今天的話來講,耶路撒冷教會就像是總會(或母會)。保羅與總會一直保持良好的關係,是因為當他到一個地方開荒佈道、建立教會後,隨之而來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就是:「這個教會被建立了,那麼我是要在這邊繼續守著呢?還是往別的地方繼續去宣教呢?如果我離開了,這個地方又當怎麼辦呢?」這時,宣教士與宣教的工作,就需要有教會在後方繼續提供進一步的支援了。

 

 

宣教士和教會都在學習

 

也許有時我們會發現,與教會溝通並不容易,想要得到教會的支持也很難,但近幾年來神已慢慢在台灣的教會裡面鬆了很多土。可能有教會未必那麼懂宣教,但卻沒有教會敢:「我們不要宣教!」一個預備去宣教的人,應該要先試著了解、認識並接納自己的教會。固然教會本身也有很多需要學習與進步,但宣教士不永遠都是對的。當有人對你「不」的時候,這個攔阻的出現,也常常是神要宣教士去學習的功課之一。

 

 

教會應該扮演的角色:教會對宣教士的責任

 

宣教士的步應該與教會一致,而教會對領受宣教異象的人,也需要有所認識、了解與幫助。教會對有心成為宣教士的人,應有下列的責任:

 

1. 牧養、輔導與陪伴:

教會要牧養他們、陪伴他們、輔導他們。尤其是在他們做決定時,讓他們可以找到人一起商量。是很重要的。因此教會要陪他們一起走,讓他們在尋求的過程中,有人可以與他們協談並禱告,並且激勵他們,讓他們知道該如何繼續前行。

 

2. 用禱告支持他們:

要時常為他們禱告。也可以進而幫助他們組織禱告小組,讓一些關心宣教士的人也能參與進來,一同關心他們,為他們禱告,成為他們屬靈的後盾

 

3. 了解他們並給他們操練的機會:

要了解他們的恩賜、個性、人際關係與優缺點,並給他們在教會事奉的機會,好輔導幫助他們學習面對各種不同的服事狀況。

 

 

差會的角色

 

差會所扮演的角色有:找到一個好同工,並幫助這個同工能在工場上發揮他最大的功能,也幫助教會成為宣教士最好的支持。

 

差會對宣教士也有輔導、關心的責任,並為宣教士在工場上做各樣的安排,考慮宣教士學習語言、居住、子女教育、述職、健康、退休等各方面不同的需要。差會之於教會的關係不僅僅只建立在金錢上,而是當教會有宣教士透過差會被差派出去時,差會就有責任讓教會知道宣教士的狀況,好讓教會能清楚而具體地關心所差派的宣教士,也讓教會可以隨時從差會得到想知道的資訊。

 

差會與教會、宣教士間的關係,是一種屬靈的關係,這三者在差傳事工上同等的重要,缺一不可。三者的關係不單是差派上的關係,更是支持、關懷和代禱上的同心合意。我們當使三者能齊頭並進,向著同一個目標奔跑,使華人差傳事工更往前邁進。

 

◎本文摘錄整理自:《萬民萬族》20P13-16。後於2011年經markshia重新增修編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