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維

2011.04.18
急難很急,救急卻急不得

Bookmark and Share

傳道書7:9「你不要心理急躁惱怒,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。」


燈綠了,前面巷口的車竟還停在路口上不動,所有跟在後面的車全被他給堵住了,隨之而來的是一陣喇叭狂鳴。終於前面的車開始移動了,所有剛剛按過喇叭,現在開車經過路口的駕駛人都一陣心虛。他們看到了一個兩手支著拐杖的小朋友,正一拐一跳的緩慢走離路口。原來,前面的車不動,是因為在他的位置上,可以清楚看到這個行動緩慢的小朋友還沒來得及過完馬路燈就綠了,因此前面的駕駛決定耐心等候。可是後面的駕駛因為看不到這個場景,於是一心只想趕快往前進。


觀點不同,常常會做出「不同」,但都「正確」的判斷。前面的車也想趕快前進,但他的觀點讓他做出他認為最正確的判斷:禮讓行動不便的小朋友。後面的車裡坐的,也不是不懂耐心為何物的駕駛,但他的觀點讓他做出了他認為最好的判斷:按喇叭提醒前面的駕駛趕快把車開走。但當後面車的駕駛觀點改變,看到了前車駕駛所能看見的,後車駕駛所會做出的「判斷」也會隨之改變。


這次日本震災引發了許多不同的問題,其中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竟然是:「捐款給慈善機構賑災的人,對慈善機構並未立即將所有款項撥至災區最前線,表示了不滿。」其實,這個質疑的出發點沒有錯,因為質疑的人站在他們的觀點上,看到的是受災戶在急難中的痛苦,他們深感急難之急,巴不得受災戶的痛苦能立即減輕。


急難既然稱之為急難,當然很急。但解決急難最不需要的,就是急躁與惱怒;急難中真正需要的,是在刻不容緩、壓力急迫的情況中,依然能保持冷靜、理智應對、籌思方法的特質。箴言21:5提醒我們:「殷勤籌劃,足致豐裕;行事急躁的,都必缺乏。」我們都希望那些在急難中困苦流離的人,能得豐裕而不至缺乏,不是嗎?


專業的救助單位之所以專業,就在於他們的立場,往往比捐款人更接近急難現場,也更了解急難實際的需要。也因為如此,他們其實往往比捐款人還能更深刻的體認「急難真的很急」的感受。但專業的態度,要求他們要保持冷靜理智,不能急躁從事,因為用急躁的方法處理急難,往往難免製造另一波的災難,恐怕反而要浪費了捐款人的捐輸,甚至辜負捐款人委託他們救助急難的期望。


捐款人就他們的觀點,看到了急難的需要,於是慷慨解囊,這是正確的判斷。但專業的救助單位,因為更深入急難現場,因此會產生不同的觀點,並能制定更有效的救助策略,進而提供「短期而快速的救助」「中期而有效的幫助」與「長期而持續的協助」,這也是正確的判斷。問題是,當捐款人把款項捐給專業救助單位,進而委託專業救助單位以更專業、更妥善的方法,來實施急難救助的工作時,若捐款人還硬要把自己的觀點,強加於專業救助單位之上,那就容易產生問題。就像前面例子中,後車看不到前車所能看得到的觀點,因此猛按喇叭,試圖強迫前車接受自己的觀點一樣。


每個捐款人都需要有聰明智慧做錢財的好管家,把款項捐給真正專業、也真心關心災民,並有能力、經驗與計畫,能做到「快速救助」「有效幫助」與「持續協助」的救助機構。而每個聰明的捐款人也應該相信自己的判斷,捐款之後就放手,讓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救助機構能夠依照其專業,做出專業的判斷與有效的安排。


沒有任何急難救助,是不令人心急的,但氣急敗壞,難免只會在原本早已緊迫的急難中,憑添另一樁「溝通與信任的災難」罷了,不是嗎?

 

[教牧資訊網主編:夏昊霝]